语文高考,年年都要考字音、字形、词语、成语,停考了两年的名言警句默写,今年又恢复了,这些题目,考查的是语文基础知识,属于积累识记型题目。但高考中这类题的得分都不太理想,很多同学也感到这些题考查范围太大,复习起来无从下手。有的同学甚至想放弃复习,到考试再博运气。运气自然不是那么好博的,而这些题目也并非无计可施。我认为,应用以下三个战术,对战胜这些难题将大有帮助。
一、树立打持久战的复习思想。
语文基础知识琐碎繁多,又几乎没有什么规律,掌握它们靠的是积土成山、积水成渊、集腋成裘的积累。那种集中一段时间攻克,或临考拼命背上三五天攻克的速战速决思想是行不通的,必须要有持久战的观念。要在理清知识脉络,确定重点难点(这一步多数复习资料已帮我们做好)的基础上,制定长远作战计划,从高三总复习开始(能从高一高二开始更好)坚持每天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识记语文知识,每天抄写音、字、词、成语、名句的文字量在200字左右。定期(半个月或一个月)检测一次自己积累的情况。打持久战,最重要的就是坚持,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。要学会把语文知识积累看作紧张复习中的享受,在做数理化题做得头昏脑胀的时候,以休息的方式轻松悠闲地抄写几行字词成语,抑扬顿挫地吟诵几句名言警句,不是一个很好的调节吗?
二、用游击战术安排复习时间。
高三总复习科目多、内容多、任务重,很多同学每天都处在时间不够用的状态下,要每天安排10分钟积累语文知识,到那里去找时间?这就得用上游击战术了,要学会运用零头碎尾的时间。既然识记的知识繁琐散乱,我们就用零散时间来各个击破它。比如早上起来先记几个字词。晚睡前几分钟背背名句,午饭后来几个成语造句,几个朋友走在路上玩一下成语接龙,上街有意识地看各种招牌,寻找错别字,看书报时留心容易用错的字,听广播、看电视留心读错的字音等。另外,和同桌、同宿舍的同学一起复习,有空就互相考问也是充分利用时间的好方法。
三、用运动战术强化复习效果。
高考考语文基础知识,不是为了考而考,目的是通过考查来提高语言运用的水平。所以识记语文知识不能静止地死记硬背,要在平常的讲话写作中应用它们。运动战是在运动中消灭敌人,我们则要在应用中掌握知识,在应用中提高识记效果,实现记的目的。尤其是成语和名句,运用到说话和作文中,既帮助我们识记牢它,又为我们的语言增光添彩,是一举两得的好事。这样做也不难。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比如要识记六个成语:车水马龙、危在旦夕、素不相识、不遗余力、风驰电掣、化险为夷,如果我们只是弄懂它们的读法、写法、意义、用法,记起来不容易牢固,如果用这六个成语写成一段话,例如:节日的集市上,车水马龙,热闹非凡,四村八寨的乡亲们都忙着采购年货。外山村的刘二伯也赶着他的马车来到街口。突然,一辆红色摩托车贴着马车边风驰电掣般驶过,这二伯的马被吓惊了驾,拖着刘二伯直往街心人群里撞,在这危在旦夕的时刻,人群中飞出两个勇敢的青年,猛虎般扑向奔马,死死抓住缰绳,不遗余力地拉住马头。马被制服了,刘二伯和群众化险为夷了,拉住两个素不相识的英雄的手,刘二伯感动得热泪盈眶。经过这样的运用,六个成语的用法就不会再弄错了。当然,不是所有的成语都要写上一段话,但多运用始终是记住它们的好方法。比如在写作中应用,可用作题目,如《君子动口不动手》(1992年考生作文题),《己所欲,施于人》、《赠人玫瑰,手有余香》(1997年考生作文题);可用作开头:“梅须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”(宋人卢梅坡的佳句),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的哲理。其他的如用名句说明、描写、说理、抒情等都是很好的,这里不再一一举例。总之,在写作中多应用名言警句,是帮助我们识记它们的好办法,也是使作文出新、出美、出奇,增加得分的好办法,不妨试一试。★